您的位置: 首页 电商新闻 电商资讯

电商新闻

}

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2-01-05 浏览量:2839

字号:

分享:

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加大金融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在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供给,更需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跳跃

当前,山东正处于由转型发展向创新发展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供给,更需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跳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从完整创新链的角度看,完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科研成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和使命,也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从世界趋势来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的竞争。

美国的“硅谷模式”享誉世界,其将各类高校、实验室与工业界耦合衔接,建立伙伴关系、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将研究出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迅速推向社会,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及竞争力。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模式”和芬兰的“奥卢科技园模式”亦是如此,无不彰显出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从我国发展来看,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面对供给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新变化,只有加快推动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科技创新”的良性闭合链路。

目前,山东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起势,初步构建了“1+30+N”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体系。在推进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互动融合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关键节点。“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将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第一动力”作用、推动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从重要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突破到产业化应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我们把成果转化的关注点往创新链前端转移,缩短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时空距离
近年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从重要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突破到产业化应用,周期越来越短。

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从发现病毒基因序列到研制试剂、疫苗再到量产使用,其中的技术创新及转化非常迅速。此外,科教融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创新发展态势,特别是高校基础性研究的突破,很快就会催生科研机构的技术突破、高技术产业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把成果转化的关注点往创新链前端转移,一些技术研发成果虽然还处于原型、样品、样机阶段,但只要转化资金到位,配置专业人才,选择好应用场景,做好产业赋能,就可以把这些实验室成果变成高技术的产品或服务,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

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越来越重要。创新要素越来越向创新头部汇聚,后发系统化技术创新面临较多困难。要想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和先机,必须做强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为后续的技术创新、产业应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点。

我省有20多所高校有ESI1%学科,这些学科方向的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全球领先性,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和资金配合这些学科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转化工作,及时做好相关创新活动的技术验证、中试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向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演进,帮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同时,产业领军企业也要在自己的新型研发机构中,支持本领域的前沿研究或跟踪计划,支持该领域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基础性工作,把技术研发往前端延伸。

需求驱动的技术创新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应用场景(需求)驱动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学科交叉、综合创新,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驱动技术变革越来越依赖于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创新。

独特的应用场景,为专用技术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塑造了技术的独特性。应加快推进产研、产教深度融合,引导专业研发机构、高校创新团队,面向典型的应用场景,共同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的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链各环节的分工越来越明晰。创新链中的政、产、学、研、金、服、用等角色定位不同,资源投入和收益需求各有侧重。高校定位主要在科学探索、原创性创新方面,专业科研院所定位主要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专业孵化机构定位主要在成果转化等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定位主要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政府定位主要在创新发展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环境方面等。

如何做好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主体协同创新,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的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要让全省中小企业找到技术供给;让全省高校院所找到研发需求和股权收益;让高层次人才找到创新创业投资和合作伙伴;让地市园区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企业;让资本找到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从线性范式到体系范式,再到生态系统范式,加快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打造全链条无缝对接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当前,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已从过去的线性范式,过渡到体系范式,正在向生态系统范式演进。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立于潮头,就必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转化活力,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

促进科技和资本深度融合。金融是科技创新的血液,金融与科技创新循环通畅,创新发展才会活力四射。

科技型企业发展,一般要经历种子期、初创期、快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本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可通过采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科技信贷、股权投资、证券资本等组合支持方式,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性资金支持和保障。

同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天然失败率高,关键“卡脖子”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需要政府给予资金引导并建立容错机制,吸引带动社会资本赋能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建议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实现0到1的转化,承担政府引导资金的投资机构大胆创新,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给予支持。被投资的科技型企业要强化企业股权的良性设计。比如,企业初创期可由人才团队持大股,突出创业期人才的价值;成长期可引入社会资本和职业经理人,提高管理和市场化开拓能力;成熟期可秉持科创基因,通过优化股权架构,利用资本手段做大做强。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完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把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作为核心评价要素,把对成果的硬性评价转变为对研发成果、人才团队、预期前景的综合评价,强化持续支持与综合赋能。

如有的地方在引进人工智能领域成果转化项目时,重点关注创业人才团队的技术基础和初步的应用情况,不设立硬性经营指标,营造宽松落地环境,想办法做大创业企业数量。科技成果转化园区,要打破以往引进项目的评价模式,不能只挑选“能够成功的项目”,而要通过营造宽松的支持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要创新对成果转化机构、投资机构的评价考核模式,建立“白名单”式容错机制,激发和推动相关机构放心大胆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风险投资。

构建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技术研发应建立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及时发现产业共性技术需求,确立需求驱动的研发机制。

检验成果转化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该成果能否满足企业需求,能否产出成熟、稳定、可靠的新产品,是否有经济效益。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抓住产教融合的机遇,主动面向企业,研究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输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成果延伸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无缝对接。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既懂得科技创新规律、了解科技人才成长特点、又懂产业技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资源,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移转化。

积极探索科教产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产业充分结合。一方面,现在有些高校和大企业联合建立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内涵,促进了校企间合作育人、合作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参与教学育人的力度,高校要设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专门机构与企业专业对接。通过产业和教育的统筹融合,校企双方协同建立以市场需求和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共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最后,加强海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很多时候面对的是全人类的未解难题,海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互鉴的积极性很高。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加强与海外科学研究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提高原始创新水平,打造全链条的创新体系。

(作者系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联系我们